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现实意义

1.贯彻落实教育部《意见》和《纲要》的必然

199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这是第一次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名义制订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令性文件,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和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正式纳入了中小学教育,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在总结过去实验区工作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与管理等重要问题,是一个更加完善、更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为广大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创造了一个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性大背景。

如何探索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如何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如何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资源,等等,这既是一些带有理论性的问题,又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很值得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为了寻求规律、探索途径、把握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校萌生了以课题研究与实验这一方式来探索与解决上述问题的构想,旨在用课题研究与实验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深入的开展,用课题研究与实验来摸索和总结出更适合本校实际的操作经验,用课题研究与实验这一平台打造出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研究与实验这一中介过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提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缘起。

2.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1996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制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12个学科教学大纲(简称新课程方案),并于1997年秋季在部份省市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99年,教育部对“新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2000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语文等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教育部决定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课程改革的着重点,一是重心转移,由过去强调“教师教什么”转移到现在强调“学生学什么”;二是视野的拓展,由过去的“科目知识和有计划的活动”拓展到现在的“学生习得全部经验”;三是焦点的调整,由过去的“关注‘结果’到现在的关注‘过程与结果’”;四是构成的扩充,由过去的强调“教材”到现在的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由以上课程涵义可看出,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即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它包括课堂管理、课堂心理气氛,课堂人际关系等内容;教学目标设置,除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外,还有情意目标,其中渗透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耐挫能力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发展教育等内容,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正是课程改革重点强调的内容。从素质教育结构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动因看,心理健康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而且对其它素质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动因性的作用。发展性、整体性和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命题。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必须遵循两条规律:一是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995年在捷克召开的一次国际教学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这样的观点,即心理健康是与教学工作同样不可或缺的推动现代学校这部车子前进的两个轮子之一。由此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

3.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需要

我国学者林传鼎教授曾做了大量对比研究,认为中国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优于欧美同龄者,不难取得专业成就,但中国青少年心理素质不佳,特别是情绪不稳定及人际关系不和谐问题,远较欧美同龄者突出,严重妨碍他们成才。就当今我国社会而言,生活复杂化、文化多元化、思想开放化,加之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学校教育的封闭性,往往使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缺乏的高中生产生各种心理冲突,特别面对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压力,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患得不到及时排解、消除与矫治,这就使得高中生心理不健康或不完全健康的比例加大。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现象”。就我校而言,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以往的学生以城市学生为主,现在变为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各占一半。对农村学生而言,他们从穷乡僻壤一下来到繁华的城市,在文化认同上会出现适应困难和认同上的错乱;许多农村学生的父母由于经济所迫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双双外出,有的父亲或母亲外出,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重担往往落在祖父祖母肩上,祖父祖母容易出现“隔代亲”,在教育管理上过分溺爱、过分保护,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祖父祖母落后的观念也容易让孩子产生保守落后的思想。这些孩子思爹想娘,内心缺乏亲情的滋润,少有温暖感、安全感。对于城市学生而言,离异家庭的增多给越来越多的孩子极大的心灵创伤,歌舞厅、酒吧、游戏机房、营业性网吧的大量出现,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当也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一部分教师缺乏改革意识,固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不注重发挥学生自主性,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学习兴趣淡薄,成绩落后,这种教学方法的失当也会造成不同数量的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学习障碍。还有一部分教师不注意自我心理保健,常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对学生无热情,对教学内容缺乏职业敏感,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效能感低,对学生零期望,居高临下甚至体罚学生等行为,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正是由于教师的专业化的程度不高,使得教学效果差,不能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用SCL90对高2003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在全部的10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山西省高一学生,用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P<0.01,说明差异不是随机原因造成,的确是我校2003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并且强迫、忧郁、敌意、偏执等几个因子得分较高,这说明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因此,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科教学的自身特点和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去积极地施加间接的或直接的影响,从而不仅可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各种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这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4.中小学是个性教育的关键时期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约从1415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及心理上的剧变及动荡,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均趋于成熟和稳定。这首先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上: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形式逻辑思维上已能够对他们所理解的概念作出比较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合乎逻辑的定义,推理能力有了明显进步;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占优势的地位,对事物及世界的认识更趋于深刻、完善,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能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在非智力发展水平上:高中生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诸成分获得高度的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初步明确人生意义。在行为上、情感上、道德评价上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但是高中阶段仍处于理想主义的阶段,他们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还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高中生情感热烈,但具有冲动性,不具备冷静性和持久性,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感情用事等情况。在学习方面,许多研究表现,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任务难度大,而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产生的情绪问题和动机障碍。在自我意识方面,高中生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加剧,他们不再像小孩那么单纯,而对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行了美妙设想,在设想过程中,高中生往往对现实自我不能全面、客观地加以评价,这种理想自我就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模糊性。中学生的成人感增强,要求独立,不希望成人时时地管教约束,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认识比较肤浅,成人感的增强反而容易产生成人疏离感。在情绪方面,尽管高中生的自控能力有所提高,但情绪两极波动性仍很明显,有些学生顺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容易在压力和挫折情况下产生消极情绪。在人际辅导方面,有些同学在班级里感到孤独,不合群,不知道如何跟同学相处,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老师沟通,应教育他们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在性心理方面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青少年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性意识开始得到迅速发展,有些同学产生了对性的不安、害羞和反感,有些同学的性道德不坚定,需要引导。在耐挫力方面中学生生活经历单纯,经受磨练很少,遇到挫折容易泄气、自卑,需要培养坚强的心理品质。

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小学是个性教育的关键时期,个性心理品质处在成长过程中,可塑性强,因此稍有疏忽,就会使青少年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可影响一生的心理发展。若在青少年时期得到良好的锻炼,将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学说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很多,概括地讲,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层面,亦即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其核心便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领导人历来都十分关心对人的全面教育。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倡导青年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马克思主义论述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多方面的统一发展,它是包括人的心理健全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发展,开发心理潜能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体现。总之,没有心理健康发展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片面的发展,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欠缺的教育,心理健康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上百年心理学积累的科研成果

国外心理学研究与实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较完善的操作体系,在各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蓬勃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教学活动中的心智过程,由此引发了一场又一场教育革命。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向,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行为主义心理学:人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只要找到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2)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新生的、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天赋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内驱力。

3)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学家借用通信技术的要领来描写认识过程,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输入、编码、译码、存储、提取、输出等处理信息的过程,建立了关于心理活动的认知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4)建构主义: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与发展,

5)多元智能:人类智能至少有八种:语文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具有上述八种智能,每种智能有其独特的发展顺序,而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中开始生长和成熟,这些智能非固定与静态的实体,它们能被强化与扩大,人类在所有智能中都有创造的可能,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对某些特定领域进行创造。

6)元认知理论:就是个体对自身认识活动的认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或想象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它包括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

3.当今时代先进教育理念

1)布鲁纳“发现法”原理: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

2)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3)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教师不以指导者自居,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条件,由学生选择如何学,教师只起顾问作用,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研究。

4)阿莫纳什维利“合作教育学”理论:把教学、教育过程建立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之下,特别注意使儿童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劳动过程中来,从而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潜能。

5)拉扎诺夫“暗示教学”思想:利用权威、稚化、直观手段、音乐等手段进行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个人心理潜力,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课题的解读:

(一)课题内涵的界定

1.学科教学:

学科(Subject)就是教学科目,也称科目。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达到的程度,这就形成了这门科学对应的学科。目前普通高中开设的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

教学,是教师带领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没有教学,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学习。

学科教学,就是教师按照一定步骤和方式方法,带领引导学生学习具体学科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和技能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智能力、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2.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3.渗透

原指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后比喻一种事物(多指抽象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事物中。由于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故它只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坚持学科教学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利用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资源,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师生积极的心理和精神活动,注重人文关怀,从生命的意义上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基本任务是:帮助教师建立科学的学习观和积极的人性观,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心态,多元的学习方式,有主见的学习策略,建构和谐的课堂文化,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1)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2)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4)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5)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

2.研究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

三、课题研究概况

我校有八十余位高中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覆盖了高中教学的各个学科,并进一步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涵盖了研究性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我们计划分为三阶段完成研究任务。20009月——20018月为第一阶段,20019月——200212月为第二阶段,20031月至今为第三阶段。实验的对象为:以高2003级学生为主体,辐射全校各班。

第一阶段:准备和初研阶段(20009月——20018月)

本阶段主要是调查分析各方面的实际状况,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突破口,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和储备。

①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特别是主研人员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乃至精神医学等方面的理论水平,基本掌握实施方法和技巧,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和技术保障。要求每位主研人员通读一本教育学、心理学专著;教科室编印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材料,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购买了大量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方面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供教师借阅学习。我们还邀请著名心理学四川省教育院陈安福教授等来校作专题学术报告。

②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对高2003级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子课题组也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测量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广泛地获取了第一手研究素材,使课题研究任务明确,研究切入点符合学生实际。

③经过培训研究,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了显著进步,联系学科实践,共写出研究论文50多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第二阶段:研究和实践阶段(20019月——200212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深化研究内容,具体探索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及其评价体系,并广泛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总结。

①调整并充实了研究队伍。

②将心理学分为若干专题继续强化理论学习和培训。

③研究解决在第一阶段中出现的认识问题,强化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理解。其一,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会影响高考的成绩?通过学习和讨论,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考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统一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稳定地提高学习成绩,给学生提高应试水平和高考成绩,提供了有力的心理支援。随着课题研究的发展和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由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复习、考试等各环节中去,渗透到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中去,教学过程的优化和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的创设,为高考成绩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其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如何树立良好的角色形象?通过学习和讨论,大家取得一致共识,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作好心理位置的互换,既当教育者,又当受教育者,走向教育学生的同时,又成熟和发展自己,与学生心理同步成长,这种互动性是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整体效应的关键所在。

④挖掘出各学科教材中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探索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优势,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围绕教学实践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并准备编印专集。

⑤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我们将课题细化为14个具体的研究项目,让主研人员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做到分工明确、有的放矢。学校制定了《四川省广元中学课题研究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强课题管理,规范课题研究过程。

⑥探索和总结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

⑦制订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第三阶段:总结和结题阶段(20031月至今)

本阶段主要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将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系统总结和完善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以及作好结题鉴定的有关准备工作。

①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课赛课活动。全体教师每人撰写一份课题研究课的教案,并在子课题组进行说课。再从各子课题组说课中选出10人参加全校研究课赛课活动,我们编制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综合评价量表,并邀请市教科所教研员、兄弟学校的教师来校观摩,共同切磋,活动取得圆满效果。

②召开了两次全校性的课题理论研讨会。一次围绕如何总结提炼成果这一主题,请特约首席教研员吴义荣对全体参研教师进行了理论培训和具体指导;一次筛选出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文章,进行大会交流,并开展讨论,集思广益,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度开发和总结。

③编辑《高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案集》和《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集》。

④再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SCL——90)测量,对两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撰写出心理测量分析报告。

⑤各子课题组撰写结题报告,整理各阶段过程研究资料(包括读书笔记、研究笔记、学习材料、会议记录等)。

⑥开展了课题研究教学成果展示活动,选出了两年来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实效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邀请市教科所领导和教研员进行指导,王锡安副所长和学校首席教研员吴义荣对八节课分别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和点评。

⑦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技术操作成果

1.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及途径

①备课渗透:制订三维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包括构建内容、构建结果、构建过程三个维度。教学不仅是教师用知识技能武装学生的过程(构建内容),同时也应当是使学生得到一般发展的过程(构建结果),还应当是指主体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主动实现目标的过程(构建过程)。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自觉将发展学生主动性、自我意识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其中。

②课堂教学渗透:学科教学过程是学生心理和行为发展最重要的微观环境,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往往产生于学习过程之中,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这样做必将增强各学科的教学魅力,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心理,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文关怀,从生命的意义上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树立积极的人性观,要求教师用积极的眼光理解和评价学生,对每个学生要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个学生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学生是可以变化发展的,相信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长和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开发和展示的好场所。在教育和辅导中,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热情,充满积极的期待,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激发创造力的内在动力。积极的学习心态包括自我意识、动机、情感与情绪、态度和价值观。我们提倡以内部动机激发为主、外部动机为辅。因为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有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倡导建立和谐的课堂文化,和谐的课堂文化首先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它要求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而是通过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和谐的课堂文化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情感的共鸣作为基础。尊重—真诚—理解,这是人本主义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也是建立民主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学会倾听是掌握理解的一把钥匙,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现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在给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能力的同时,采用心理学专门技术调动学生积极性,强调学生参与度,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具体情况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能无条件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采用心理学专门技术去引导学生调控情绪,给予体贴、关怀和帮助;能合理运用教材内容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人格进行训练以提高心理素质。

③作业批改和辅导渗透:在作业批改(包括试卷评价)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都具有积极情绪体验和互惠的对话关系,使师生交流有一种认同感。除评价学科知识掌握运用情况外,应对个别同学的心理问题通过评语的形式加以辅导,对带有普遍现象的心理问题应在班级内适当进行集体辅导。要学会欣赏,对比较突出的问题,应与学生个别交流进行长期帮助,提供心理支援,教师要逐步形成适合于现代课堂教学的话语系统,丰富课堂的对话文化。

④应试心理调节方式:重点高中由于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过度焦虑和心理失衡等问题,我们十分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调节和训练:首先,要学会倾诉;第二,调整认识,要调整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思想顾虑,增强自信,并转变成才观念;第三,保持适当的动机,学习活动中低限度的焦虑将会产生一种助推作用;第四,勤奋学习之余,学会休闲;第五,加强锻炼,保持乐观心境内外;第六,学会自我调适心理,要先学会自我深度松驰,再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第七,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激励的六个步骤是:在心里确定你希望考出的分数;确确实实地决定,你将会付出什么努力与花多少代价去换取你想得到的分数;规定一个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这日期之内把你要做的做完,拟定一个实现你理想的可行性计划,并马上进行;将前面四点清楚地写下来,一定要白纸黑字;不妨每天两次,大声朗诵你写下的计划的内容,一次在晚上就寝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第八,确立成功的自我意象。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爱默生认为:“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就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

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①就年级层面而言

高一:尽快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适应新学校,适应新班级,适应新老师,适应新同学,形成和谐的、融洽的心理氛围。农村同学要尽快适应城市环境以及城市文化,尽快完成新旧角色转换,顺应班级氛围的变化,顺应学校管理的变化。尽快了解高中学习特点,初步掌握高中学习方法。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初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高二:本阶段的学生将出现两极分化,应使学生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增强主动战胜挫折与失败的心理能力,具有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克服厌学情绪。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掌握异性交往的分寸。面对社会不良刺激,培养道德坚定性,引导学生探索,找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树立时间观念,克服松懈思想。

高三:使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有深入的了解和较准确的认识,能对自己的前途作合理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内、外部的各种压力,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了解考试焦虑的原因,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应试技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以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②就学习程度而言

优生:使学生谦虚谨慎,克服目中无人的傲慢情绪。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嫉妒心理。合理调控心理,克服紧张、焦虑情绪。克服过度敏感心理。

中等生:使学生志存高远,保持旺盛的斗志。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勇于表现自己的精神。

困难生:帮助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遵守纪律习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克服不良刺激。

③就健康个性而言

搞好学习心理指导,使学生在其主要角色上获得自我认同,如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动机指导、学习兴趣指导、学习习惯指导、应试心理指导;加强智力训练,采取科学有效的启智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学生的消极情感,提高情感自控能力;进行性格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性格,努力培养活泼、乐观、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进行耐挫能力培养,使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进行人际关系指导,调整认知结构,克服人际偏见,加强个性修养,掌握有关知识,学习交往技能,掌握调适策略;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了解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男女特点,了解青春期心理的各种反映,培养坚定的性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

①从教学过程评价:教师有渗透的意识,主动呵护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在学科渗透中体现了科学性,依据心理学理论,切实可行。

②从学习过程评价:全班学风浓厚,学生学习热情高,主动性强,有创造力。依据所教内容和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在知情意及个性等方面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受到锻炼。

从教学结果评价:从班级凝聚力看学生的人际能力,从学习效果看学习心理疏导情况,从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强度和频率看个性教育情况。

④课题组制订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二)理论成果

1.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再认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展开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审视,从认识论的角度,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从社会学角度看,是师生间特殊的交往活动;从个体发展角度看,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时空界限的社会化实践过程。现代新型教学观更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所追求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表现为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培养的全面关注,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把教学看成是对人的培养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从教育时空层面来说,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从教育资源层面来说,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果将资源白白流失,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也是不划算的;从教师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从教学效果层面来说,学科教学心理学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构建学科技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而且是学科教学自身既“教书育人”又“教书育心”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

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①发展性原则: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以发展功能为主导,兼顾预防性、补偿性功能,也就是说要以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消极性心理健康教育为辅,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促使学生向心理上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做到“三早”:即早进行,早准备,早干预。决不是等学生出了问题才去补救,这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而不是针对部分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②针对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切合学校实际,切合学生实际,切合学生发展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个性特点、时代特点、性别特点和表现特点,既研究每个学生个体的问题,又分析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③渗透性原则:学科渗透不同于专门的心理教育课,它是结合学科教学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学科渗透应做到“润物细无声”,是学生在文化学习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得到心灵的熏陶和渐染,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应该做到协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应是各学科蕴含的显性或隐性资源,在学科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有机地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④差异性原则:在学科渗透中,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班级文化差异和学科差异。心理困扰反映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有着不同的表征。有的是学习焦虑,有的是人际适应,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的差异性。又如:“重点班”和“普通班”所呈现的班级文化和学生心理倾向也有明显不同。再如学科差异也十分明显,艺体美心理健康教育材料较为丰富,其次是文科类,再次是理科类。

⑤全体性原则:由于学科教学是采用面向全体学生的班级授课形式,所以学科渗透自然也是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形式为主,突出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个别学生的问题不仅属于个体,也反映了相同年龄段、相同境遇的学生的共同性问题,所不同的是,有的同学反应激烈,有的反应较平和,因此,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呵护,为每一个学生都开辟主动发展的前景。全体性的另一层含义是,要求所有学科老师自觉地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形成一个合力,形成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网络,以避免教育中的重复与内耗。

⑥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应当坚持 “主体教育观”和“个性发展观”。心理健康教育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关怀人的精神价值,充分发挥师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挖掘学生潜力。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与参与的程度。

3.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①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来实施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资源,课改大力提倡以学生为本,新教材也加重了人文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资源更加丰富。课题组对教材中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充分挖掘,音乐陶冶情操,愉悦性灵,通过提高音乐欣赏水平,又能丰富学生心理调节的手段;美术作品使学生寄情于物,在形体、线条和色彩中找寻美感;体育活动既可缓解心理压力,又能磨练意志品质,增强集体意识;语文可以使学生进入意境进行情感体验,也可使学生品评人物,进行人性的探索;政治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国内外时事;英语可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国际理解,吸收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在英语对话交流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享受;数学可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的奥秘,可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物理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化学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激情,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知能力;生物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内容挖掘过程中,同一内容可以渗透多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同的内容又可渗透同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根据班级学生特点,灵活处理。

 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实施

师源性心理障碍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和失当,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和滞后。首先,我们大力推进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先后举办了课件制作大赛活动和现代教学观摩活动,使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其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能刺激学生的视神经,立体性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多角度唤起学生注意,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延伸课堂内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多媒体本身的审美效果也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情绪。其次,大力倡导教师行动研究,要求教师每学年坚持“一课一文一书”活动,既做课题的研究者,又做课题的实践者,积极学习和研究当今世界先进教育理论,并付诸教学实践,如:暗示教学、掌握学习原理、范例教学原理、建构主义学习原理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摒弃单一的、机械的呈现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充实感、成功感。再次,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知识储备、教学风格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力争推陈出新,教出个性,教出风格,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尊重、理解、关爱、愉悦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以亲和力。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再次要求教师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根据教学心理现场灵活采用教学手段,对学生心灵无条件关注,以有效的启智方法和激发非智力因素的方法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纪律管理有如下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一是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规范;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自控力、坚持性、忍耐力等良好个性品质;三是促进学生道德良心的形成;四是稳定学生的情绪与行为控制。我们制订了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是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与尊重学生人格相结合;二是以学生自控为主,他控为辅,最终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三是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强制性管理为辅;四是以培养良好的纪律行为为主,惩罚不良行为为辅。

总之,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始终把握住渗透性原则,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导入和实施等方面都有机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找准切入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施

和谐的师生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心理意义。

首先,教师要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在面对社会问题、工作问题、家庭问题及身体症状等情况下,有时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教师要增强在教学中的情绪调节,始终以积极的角色形象面对学生,不将负面情绪带进课堂,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是课堂心理氛围的设计师,应自觉对学生实施成功教育,增强期待心理,增加教学中的情感投入。重视教师的言语、体态、面部表情、教师的个性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学生的潜在教育和影响。

第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文化结构及家庭指导,体谅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根据柏恩的人格结构PAC理论,教师的个性结构由PAC三态构成:P是父母态,A是成人态,C是儿童态。每个教师的个性结构和主导形态是有差异的,有的教师以父母态为主,有的教师以成人态为主,有的教师以儿童态为主。以父母态为主的教师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往往独断专行,滥用权威;以成人态为主的教师具有客观理智的特征,善于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各种可能性,作出决策,以建议性言语去引导学生。以儿童态为主的教师则像儿童那样冲动,教育学生无甚主见,遇事退缩,或者感情冲动我们提倡教师以A态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既克服独断专行的作风,也应克服无所作为放任自流的作风,应在学生面前既表现出成人的经验丰富,又能以民主的作风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更多讨论、合作、创造的机会,发展对话、合作和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三,生生关系在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取,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恰当地处理异性伙伴关系,防止学生的心理偏差,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的学习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理的互换和交融。注重营造适合个体成长的群体氛围,使生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产生正向隐性效果,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④通过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来实施

课题组制订了学生发展量表的综合性评价方案,力求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成功感。评价目的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落实我校“一本四让”教育理念,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健身,学会办事”,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剖析、内省感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做一个全面发展、健康向上的人。评价项目是:思想道德目标、心理品质目标、行为习惯目标、学业目标、身体素质目标、特长目标、实践和研究能力目标。在心理品质目标上,我们的具体要求是适应能力:适应各种环境(包括个体内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满足自己需要,以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耐受力: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或挫折,并对精神刺激或压力有较强的承受力和抵抗力,并能把这种刺激变为奋进的动力,在逆境中发奋图强;控制力:对自我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让心理活动健康自如。注意力:做事情能集中注意力,并能较好地处理注意分配和注意转换等。社会交往能力:言谈、举止大方得体,注重仪表,待人接物得当,诚实守信,对偶发事件和意外情况能相机处理。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偏于非认知领域,其效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间接的过程,无法像其他课程那样通过考试及其他测量与评估手段对其效果进行预期。因此,要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此外,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法、师生民主评价法、观察评价法、交谈法、问卷法等。对评价结果要谨慎有效地使用。

五、实验研究的效应

1.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本课题实验是以2003级学生为实验主体,在2003级各个年级段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三年高中毕业会考及格率均在98.7%以上,优秀率在45%以上。高考一榜上线人数突破1000人大关,本科上线600多名,一本上线达147名。广元中学考入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一流大学的人数在全市位居榜首。

2.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心理异常现象的行为大减。2003级在20034月进行了第二次SCL90测量,从有效答卷中随机抽取了63份进行统计,与第一次结果比较发现全部的10个因子得分下降,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的确存在差异,说明2003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高一时有所提高。部分离异家庭子女、农村子女、考试焦虑学生、受社会不良行为诱惑的学生大都被老师及时矫正过来,厌学现象得到遏制,违纪现象锐减,三年来校园内未发生过一起突发事件,勤奋求学蔚然成风,好人好事不断涌现。2001年——2003年有10人评为省优秀干部,15人评为省三好生,39人评为市三好生, 23人评为市优秀干部,4个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省优秀团员5人,学校团委被评为市红旗团委,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据统计,从2001年——2003年全校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就达5500多件。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学校专门设立了智慧奖、勤劳奖、进步奖、雷锋奖、艺体奖,每年均有近两百名的学生分别获得了这些奖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校老师掌握了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自觉性增强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视点和教学的境界。学生反馈信息表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业已形成。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深入浅出,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得到改变,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而且能科学维护和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历届评教活动中,获得家长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教师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增强教书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01年——2003年,教师获国家级奖37人次,获省级奖50人次,教师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23篇,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58篇。

4.对构建我校新的课堂文化奠定了基础。在实验中,老师们自觉改革课堂教学,规划新的课堂生活,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始终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给学生以充分的科学教育和人文关怀,全面关注学生的智慧成长、个性成长和心理成长,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举措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丰富了课堂文化的内涵。

5.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课题研究为学校管理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使学校民主办学,以法办学,校务公开的风格更加彰显,学校形成了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而且师德建设上了新的台阶,形成了我校具有素质教育特色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沟通,倡导让我们与老师一起进步,让我们与学生共同发展,让我们与家长形成共识,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育人氛围和“活动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我校先后获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社会调查所教育调查部颁发的“社会满意学校”、省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广元市最佳文明单位、综合治理模范单位、行风评议先进单位等荣誉。

近几年来,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办学水平和办学整体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业绩。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全国实施体育合格标准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市中学计算机示范学校、市教学研究示范学校、市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六、思考与讨论:

1.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由学科教学扩展到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等领域并取得整合效应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2.教师如何由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者走向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成熟和发展了自己,实现教师和学生同步心理成长的互动效应,这方面尚需加强研究和总结;

3.教师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鲜活的经验和个案,但经验的理论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广元中学课题组    执笔人:李俊)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  陈家麟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课堂科学与管理》陈安福著(学员教材)

3.《心理教育》陈安福著(学员教材)

4.《中学教学心理学》 四川省教育厅师范处理组编写    四川人民出版社

5.《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6.《高中生心理辅导指南》吴增强主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7.《宣泄的艺术》山有枢   曹俊杰著     新世界出版社

8.《走出抑郁》[]Paul  Gilbert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9.《克服恐慌》[]Derrick  Silove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0.《与焦虑同行》杨眉                北京出版社

11.《爱在沟通》王素真 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2.《自工调节学习》[]Barry  J·Zimmerman

参考论文:

1.《课堂中的心灵交融》吴增强

2.《做心理健康的教师》傅百水

3.《中学生“成人疏离感”的现状及对策》柳友荣

4.《课堂教学中教师缘何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张海荣

5.《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