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研究报告

张宇东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上个世纪的后半期,电子图书、数字化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并正在逐步渗透人类生活的每一层次。我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在介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时,使用了如下描述:“数字资源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之一,是各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正是从这个角度,美国人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并把它叫做国家级战略。因为在美国人的理解里,不建设数字图书馆,就会亡国。”我国教育领域有关领导和专家认为,从2003年开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会成为教育信息化新的热点,并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小学校未来的“信息资源中心”。

为适应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缩小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两个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和“当代中文教育图书发展研究”课题组与清华大学中文在线联合研制开发成功“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这一“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专题项目成果。

200212月,全国首届“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讨会暨首次实验学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有两百余所学校参会,全国范围内200家试验学校参与的阶段成果测评工作启动并顺利开展。

    200511月,四川省教育厅召开中学图书馆工作及数字图书馆应用研讨会,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推广使用数字图书馆并研究数字图书馆实用价值的工作正式启动。省教厅购买了25套“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赠送给省内的25所学校,拟在省内发展一批课题试验学校。我校属于获赠学校之一。

我校具备了使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因而我们特此申报“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这一课题,我校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能有一个大的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课改水平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希望能推动广元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数字图书馆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为研究目标,重点研究“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模式”,找到切实有效的应用方法;其次探索一些与整合于课堂教学中有重要关系的问题,如“数字图书馆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数字图书馆与教材的关系”、“数字图书馆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关系”、“数字图书馆在网络环境教学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字图书馆在课改中的作用”等。

通过研究,培养一批熟悉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推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推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工作,从而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以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使用模式、方

法为重点,总结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教学性和实用性;其次探讨

与教学有紧密关系的一些重要问题。

2.研究方法:实际运用——交流讨论——比较分析——总结经验

3.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①先期准备:对全体教师进行认识数字图书和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培训,组建课题研究队伍,对研究人员进行再培训。

②整合研究:研究人员集中和自主性学习相关理论;课题组举办两次大型整合研究课活动和多次主研人员经验交流活动;主研人员撰写论文;主研人员外出学习、交流;专题网站宣传和交流。

③课题组结题:研究人员撰写研究论文,出版论文集,专题网站宣传,推广整合经验。

第二部分  理论认识和知识服务

一、关于总体指导思想的认识和研究

面对这类课题研究里各种不同的议论(如花架子、不能为学生考试挣分、一堂课学不到什么东西等等),我们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和素质教育相关理论为指导,努力与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国家教育改革基本目标步调相一致。在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往往会产生不良影响,因而需要在理论认识上予以矫正。

怎样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过程中,坚定信心,取得实效,首先要深入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和国家的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把握住精神实质,并主动地用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1.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三大支柱

①理念支柱: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

所谓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它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重视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二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强调培育适应时代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素质,如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协作等,尤其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强调自主、探究和协作的学习观。三是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独特的品质,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四是追求卓越。所谓卓越是指人的潜能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自我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在强调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五是培育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素质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超越精神,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培养目标方面特别强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等。普通高中课程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是转变学习方式。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它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指向是:化被动性为主动性,化依赖性为独立性,化划一性为独特性,化抽象性为体验性,化零散性为问题性。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理念从教育价值观、目的观、人才素质观等宏观方面引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课程理念则从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师生角色等微观方面指导整合实践。

②理论支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

情境——注重基于情境的学习。学习的环境条件,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学实践要求真实的学习任务与现实的条件相匹配,对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建构——学习者在先前的知识基础上,整合新观点,这种整合就是建构。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因而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构建心智模式就是同化或顺应新经验,心智模式的建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

专注——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对学习效果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如果学习者能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产生高效的学习结果。

能力——注重多元智能发展。能力因不同的爱好而不同,智力因不同的行为而相异,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是多元的。教学既要关注整体效益,更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

共同体——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注重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知识既存在于个体的大脑中,更存在于社会的共同体中。知识是通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等方面的张力形式而构建的一个完整的、发展的实体,可以与他人共享。

基于这些认识,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创设能提供认知工具、蕴涵丰富资源、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互动去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应有助于学习者的交流、协商,有助于学习者的知识迁移,有助于学习者潜移默化地领悟所需要的知识。

③技术支柱——作为学习工具的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个部分。物化技术是指可见的工具和设备,如仪器、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和软件;智能技术是指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时所使用的知识、策略、方法等。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也属于现代信息技术)是支持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如效能工具、信息工具、情境工具、交流工具、认知工具、和评价工具。富有成效的支持方式是学习者控制技术,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

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学习者通过基于技术的学习活动,可以发展信息时代所需的能力,钟志贤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宗旨是,通过学习者主动的、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和合作的学习,来培养或提升,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十大能力。”其核心在于变革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习者的自主、协作、反思和探究学习提供了支持,能够促进学习者走向创新性学习,走向自主学习,转变学习者在传统学习过程中的他主性、被动性和依赖性,把学习变成学习者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相对较为关注学习者高阶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倾向是建构主义的。

2.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认识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适合基础教育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通过局域网络技术进行存储、传播、接收的虚拟化图书馆。它采用的是Adobe公司开发的支持PDF格式的Acrobat Reader阅读器,集成了多通道检索、文档处理、电子书评、阅读统计、用户管理、自由阅读等功能,为读者检索、阅读、处理和发布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成为读者的高效率的学习工具。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具有网络传输、资源共享、检索方便、阅读自由、信息处理、读者互动、个人藏书、管理维护、系统开放等等便捷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地点、不同用户的需求,何克抗先生认为:“它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功能单一、资源有限、借阅受限的难题,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不受时空、数量限制的丰富的资源库和及时交流的平台。”彻底清除了传统图书馆搬运、查询、剪贴、装订和抄写等与思维无益的劳动。是集精品资源、应用平台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大型网络化多媒体辅助教与学的平台。

二、知识服务——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认识

基于以上理论学习和研究,我们把“整合”研究的基本方向确定为以学科教学改革为主体,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作为工具融入学科教学,促进教学三维目标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以“技术”为主体。发挥“中小数字图书馆”的优势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需求,特别是解决以往信息技术(CAI或网络教学)所不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论学习和研究,反思以往的CAI模式和网络教学,我们认为,“整合”研究的灵魂在于教师素养,整合的有效程度归根到底要靠一批掌握现代教育思想、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所以,我们将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作为课题研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希望能建设一支由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的应用研究队伍,这支队伍能将教学能力和经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为即将到来的我省高中课程改革作好准备。

基于以上理论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其技术层面的特征是: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其教育层面的特征是:教材多媒化、资源丰富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个性化、活动合作化、系统开放化。整合的目的在于通过变革学习方式(包括教学方式、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评价方式等),实施素质教育。变革传统的接受型模式为探究型(建构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促进学习者发展适应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综上所述,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如与课程有效整合将能创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改变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现状,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转变。

第三部分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属于信息化教学模式。钟智贤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旨趣在于通过变革学习方式(包括教学方式、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评价方式等),以促进学习者发展适应信息知识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我们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课题研究,认为数字图书馆明显支持以下教学模式:

  

具体地说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混合模式。

1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

学生和教师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每台计算机都能通过局域网登录数字图书馆在线学习,师生利用数字图书馆这一平台开展教与学活动,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旨趣。下面以高中化学《环境保护》(授课教师杜木玲。于2006年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应用案例评选活动)为例,分析这种整合模式。

①案例概述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该课是在人手一台联网计算机的条件下开展的,并配有powerpoint课件。

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风景优美的山水与被污染环境的照片相对比——给学生直观感受;然后要求学生实名登录数字图书馆,查阅《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一书中关于由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用触目惊心的数据,震撼学生心灵。

个性阅读、小组学习

教师推荐数字图书馆里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思想》、《濒临失衡的地球》等相关书籍,将学生分成三个专题学习小组,分别查阅有关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并把收集的信息和自己的见解发表到对应的论坛,由小组长整理并做好陈述准备。

小结评价、互动学习

各小组组长概括归纳本组收集到的信息和组员的观点并代表本组口头陈述,以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小组间相互学习和评价其它小组的学习成果,全面学习教学内容。

总结检查、迁移应用

A、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要求学生口头发言。

B、课堂练习:学生完成数字图书馆中的《同步训练·环境保护》一节的练习题。

C、教师为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课外调查本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②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11课堂网络教学实际上是采用的网络协作学习方式,教师将数字图书馆整合于课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依据学习问题,自主选择课程资源,自主确定阅读次数和进度,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各组依据本组的学习主题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共同研究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个性阅读、组内合作、团队进取,组间竞争、交流的学习氛围。

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表现自我的自信心、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明显增强。与网络课堂教学相比,实名登录和学习资源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改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更为便利。

我们曾对100位接受过网络协作学习试验研究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65位学生反馈了调查意见。其中完全肯定这种模式的有24位,占37%,肯定的理由主要是:查找资料方便,让学生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了操作电脑的能力,拓展了知识面,能学自己想学的。有38位学生既赞成又有批评,占58%。有3位学生完全反对,占5%。批评和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不能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对网络的定义就是娱乐,有玩的心理;容易被网络上其他的内容所吸引,分散注意力,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自我管理能力差;资源太多,无所适从。

可以看出,由于网络文化建设的不完善和缺少必要的选择和监控,因而利用互联网创设学习环境,改变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很高。网络学习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如角色失控、失范、信任危机、感情冷漠等负面因素也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

数字图书馆就是一个小型的网络,它同样具有信息丰富、资源共享、自主学习、平等交往和查找方便、传递快捷等优势。并且这一平台较好地整合了查找、阅读、收藏、批注、写作、交流的功能。此外,它的管理权限下放,可以让教师较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便于管理;它的“论坛”模块,能方便学生分组或分主题互动,“实名登录”既可以让无关人员免进,又可以使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监控或交流。学生从被管理者成为学习的管理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对网络学习环境还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需要教师逐步引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功能正好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引导学生逐步适应的台阶。数字图书馆的这些优势,使教师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优质的11课堂网络学习环境。

既要发挥教师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这是利用数字图书馆创设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的关键。

2.混合式学习模式

11课堂网络教学需要学生人手一机,在目前教学经费紧张的条件下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不可能常规化。如何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将现代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优质课、公开课层面,这就成了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张宇东在执教高一语文《胡同文化》(人教版)时做了一些探索。

①主要教学过程概述

第一节课

A、学生阅读课文第17段,提炼能表示北京城、胡同、四合院式样的词句。

B、根据这些词句勾画北京城的示意图——该图只包含大街、胡同、四合院三项内容。

C、选出学生的优秀作品加进数字图书馆互动交流。

第二节课

A、通过教室里的网络终端和显示器调出加进数字图书馆中的学生作品展示,请作品的作者解释构图的理由。学生看图思考:住在这样建筑中的人的性格、生活习性,揣摩文化内涵。

B、扩展阅读《北京的四合院》(仍然通过教室终端调出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要求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绘出三进四合院的示意图。

C、选出优秀作品加进数字图书馆。

第三节课

A、通过教室里的网络终端和显示器调出加进数字图书馆中的学生作品展示并与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专家所绘示意图比较,互动交流并以示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B、要求有更高需求的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第三回,绘制荣国府示意图。

②案例分析

本课主要采用的是全脑学习法和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图形,其目的是让学生的左右大脑同时工作,让左脑的词汇转换成右脑的空间想象,这种转换又是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是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教师利用数字图书馆保存并展示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使其成为其他学生能认知、交流的对象,利用数字图书馆扩展常规教学的学习资源,这样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数字图书馆在与常规课堂教学整合时,其作用主要有:A、扩展学习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加课堂的容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便于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B、展示学习成果,创设激励学生的情境。学生的成果能够加入学校的资源库得以长久保存并成为其他学习者的资源,这无疑是对学生的巨大鼓励。C、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科中的抽象概念、原理以及人文学科中的某些理论观点往往难以仅凭教师口授、板书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借助数字图书馆中丰富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集合与简易逻辑”时可让学生阅读数字图书馆中的趣味数学从书——《数学逻辑》中的趣味故事,《没有时间上学》、《男孩对女孩》、《三只猫》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也是缤纷绚丽、异彩纷呈的;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有刻板枯燥的一面,也有有趣可爱的一面。如此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这种混合模式有些类似于CAI辅助教学,但是快捷地调用课外的学习资源、增加课堂容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及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大师、专家的成果共同保存并成为其他学习者的共享学习资源以激励学生这两大功能,却是CAI所不具备的。

3.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混合模式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虽然存储了较丰富的资源,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动态需求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而,将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整合也是常用的模式。这种混合模式可分两类。

一种类型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教师可将互联网上的相关的学习资源下载,利用pdfcreatorphotoshop等工具软件将其转换成*.pdf格式的文件,加入到馆库供上课时调用。因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在校园局域网中运行,没有谋利行为,所以扩展馆库资源也就没有侵权之虞。

第二种类型是: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在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阅读学习资源,通过数字图书馆处理、共享、交流信息,协作学习。将互联网的存储、查找信息的功能和数字图书馆的处理信息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弥补控制力度薄弱和信息资源不足的缺陷,实现优化组合,共同创建优质的教学环境。

第四部分  相关问题研究

一、    对“数字图书馆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

数字图书馆在教育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学与教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有效地运用好数字图书馆这一平台,必须具备四方面的知识、技能,即,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图书情报知识、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技能。可以说“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整合平台。运用好这一平台,必能使教师们将上述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有效整合从而出现崭新的教育教学局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高品质的兼容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出知识和技能的整体优势,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促使教师运用数字图书馆,进而逐渐转变为一种习惯和乐趣。教师们通过这一平台亲身体验到读书、交流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好处,既能提高阅读品位和理论水平,又能提高操作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    对“数字图书馆与学科教学整合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对其的教学评价,可从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考虑。

1.教学目标

    钟志贤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宗旨是:通过学习者主动的、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和合作的学习,来培养或提升,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十大能力。评价教学目标的着眼点除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应更多的聚焦于符合素质教育和课改理念的上述十大能力的培养或提升。

2.学习方式

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的学习方式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特征,又要体现出学科教学的特点。具体地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技术支持:数字图书馆(网络版)的各项功能有机地融合于课程与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用技术学习”的特点。②学生分组: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就非常重要;对分组的评价,主要看分组是否是异质的、公平的和灵活的。③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数字图书馆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型的主要学习方式;钟智贤教授认为,如果学习是自主的、探究的、协作的和反思的,这种学习就是符合课改精神的;缺乏这四大特点的模式,是一个没有“魂魄”的模式空壳。

3.教学过程

评价数字图书馆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过程,应重点看教师能否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学习者角色与引导者角色的关系、个性化学习与交流合作的关系、学生和教师的不同价值取向的关系、课本(教材)与图书馆资源的关系。

三、对“CAIInternet和数字图书馆的比较”研究

1.反思CAI模式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CAI大量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过度追求,为技术而整合,导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出现了一些误区。

祝智庭教授认为:“信息化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由此看来,CAI模式的不理想,主要是因为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强调技术的特点而滥用媒体情境等。                                                                 

2.反思网络教学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教学。此时建构主义逐渐取代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与课改理念也有许多相合之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真正的整合课必须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钟智贤博士领导的课题组认为:自主性、探究性、协作性和反思性是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四大特点。这四大特点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参照,是一种指导模式建构的基本思想。根据这个指导思想,他们推荐了十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等等。

网络教学模式,既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意识,成为帮促者、指导者、合作学习者和研究者;也要求学生转换角色意识,成为自我的管理者、学习的探究者、知识的生产者;对于设施设备也有较高的要求。而现今大多数学校的网络环境条件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以及评价环境,常常使理想的教学局限于示范课、观摩课。

3.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网络教学

互联网的资源丰富,但缺乏选择和规范;上课教师没有网络管理权限,很难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网络教学“按需定制教学环境”是关键,只有针对教学实践整合学习资源,让资源更具针对性,才是实用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络版)既集成了Internet的优势,又较好地弥补了Internet的不足。有选择的、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可以监控的权限,较好地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是与以Internet为平台的网络学习模式的显著区别。这个软件平台,特别有利于中小学推行网络教学模式。

四、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部分。左脑主要进行逻辑思维,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字、数学、顺序、词语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右脑喜欢整体的、综合的形象思维,所以有人说右脑是形象思维中枢,主要起处理韵律、节奏、音乐、图画、想象、图案的作用,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但是,传统教育又制约了右脑和形象思维。在目前高中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大量地进行读、写、算,即阅读、写作、计算、分析、逻辑推理和言语沟通等,其过程主要是以语言、逻辑、数字和符号为媒介,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调查、体验等学习行为甚少。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几十倍,其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形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源泉;人的大脑是个整体,左右脑不可分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可分割。所以开发右脑,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在21世纪的学校教育应该认真对待的事。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常见的媒体有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影碟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对于学生形象地感知学习对象,开发右脑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连接直接经验与抽象经验的桥梁,它直接关系到人的思维水平。美国教育家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他将人的经验分成三类:直接的经验、间接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其中直接经验位于经验之塔的底层,是上面两类经验的基础,人的学习过程总是从最底层的直接的经验开始,然后不断上升到最顶层的抽象的经验。如果直接让学生从直接的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经验比较困难,就需要有间接的经验或者说替代的经验作为桥梁,以便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抽象的经验。在间接的经验中广播、录音、照片、幻灯、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视听媒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按照戴尔的经验之塔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媒体整合于教学,以便于学生从直接的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经验,并促进学生从抽象的经验再返回到直接的经验。

五、对“数字图书馆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

   数字图书馆能创设新型的德育工作情境,为德育工作提供高效、实用的服务,成为服务于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一是,海量的图书资料有利于教师适时和即时开展德育工作;二是,

利用数字图书馆创设的虚拟化的交流环境,能够减轻或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和尴尬,学生能在无所顾虑、心情放松的状态下,自我确定起跑点、选择学习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的见解,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化都得到了体现,并且较好地维护了学生的面子思想和自我保护意识。我们深感即时而又真诚地交流、沟通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这一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对于变革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部分  对研究工作的反思

1.部分学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高。如,有些区乡学生操作能力不够,有些城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够,有些学生协作意识不够等等。造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多方努力。

2.部分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水平较低,或操作设施设备的能力不够,或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不够。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

3.处理好眼前需求与长远发展的矛盾。

多数参研学生肯定“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为主”,“以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发现、研究、解决新问题”的学习形式,但是,在一年内偶尔去图书馆或没有去过图书馆和在近期没有想到利用图书馆学习的学生又占多数,学生的愿望与现实的行为是矛盾的。

在新制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以探究性学习为基调是课程构建的一个显著特点,新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变革精神就是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型学习,向自主、多样、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我们利用数字图书馆创设的学习环境就是要促使学生实现这一转变,或者让学生明白怎样转变。可是分数、名次、升学等等眼前需求的压力,又大大制约了这种转变。可见,由于现实的需要与长远发展的矛盾,从接受型向探究型模式的转变还任重而道远。

4.处理好课题研究与普及的矛盾

①由于设施设备有限,因而学生经常性地登录数字图书馆是不现实的。所以普及研究成果还需换一种思路。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数字图书馆只是一种学习环境,学生有了好的态度和方法,就能适应多种多样的学习环境。比如实物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等都能为学生的好帮手。

②帮助教师进步也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离开数字图书馆环境,没有搞课题研究了,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重走老路。

③课题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推动学校的课改工作。高中课改任重而道远,以少数人参与的课题研究活动,去改变多数人是很困难的。因此,课题研究人员首先应坚守好自己的理念,小步渐进,然后影响他人。随着大环境的变化,逐渐体现出研究的价值。

第六部分  研究成果

一、论文(按发表时间先后,暂未发表的列后)

1《把语文课堂搬进图书馆》(张宇东)《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数字图书馆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张宇东)《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3《形象思维·右脑·现代信息技术》(张宇东)《中国教育信息化》

4.《课堂教学中使用数字图书馆模式初探》(张引弦)《中国创新教育》

5.《利用数字图书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田正广)《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6《英语教学中的数字图书馆》(何玉玲)《英语周报》

7.《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生物教学整合初探》(蒲庆华)《科学教育家》

8.《网络、数字图书馆与教学》(詹勤)《科学教育家》

9.《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张宇东)《现代教育技术》

10.《CAIInternet和“数字图书馆”的比较》(张宇东)(会议交流)

11数字图书馆与学科教学整合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张宇东)(会议交流)

12.《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在灾后心理疏导中的作用》(岳定海)(全国二等奖)

二、案例

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应用课案例(实录)”评选活动,课题组杜木玲老师的《环境保护》一课,经市、省电教馆推荐,代表四川省参赛,获全国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