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中学位于广元市主城区,发轫于清康熙42年(公元1703年),置嘉陵书院,光绪16年(公元1890年)修葺嘉陵书院增其旧制,名曰汉寿书院,公元1929年更名为广元县立初级中学校,现代广元中学诞生,1994年成为四川省重点高中,2005年创建成国家级示范高中,2013年转评为首批四川省一级示范高中。早期由一所规模很小的书院逐渐演变成初具规模的完全中学,后来又由一所规模较大的普通中学发展成为省属重点中学,今天进一步成为在川北地区颇具盛名的国家级示范高中,真可谓久经波折,历尽沦桑。

一、县立初级中学的创立(1929—1942)

早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昭广两县即提出创办“联立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政府又提出开办“昭广联立中学校”,后均因经费迟迟不能兑现,未能落实。民国十三年(1924),县人曾倡办广、昭、剑三县联立初中,因未得剑阁同意不成。民国十五年(1926),广元教育局长雷秉铎(又名雷振之)奉令筹办中学,又因经费阻滞而落空。民国十七年(1928),县学人张诚(又名张梓厚)再次组织筹备,仍因经费无着未能实现。直至民国十八年(1929)春,教育局长王钟翼改组委员会,确定以粮税附加和生产捐两项为开办经费,终于促成,校名定为“广元县立初级中学校”,并于次年正式招生开学。自此,广元县立中学始诞生。

该校创办初期,第一年规模很小,仅有初中班2个,另附设师范班(一年制)1个,计有学生70余人、教职工lO余人;第二、三年有所发展,有初中班4个、师范班2个,学生达150余人。校址在老城东侧凤凰山麓旧文庙内(今长城宾馆附近)。首任校长高长贵(字颜璞)、教务长王钦功、总务长袁荐章,均系旺苍人;所聘教师,大多是县长张年在新都的旧学老师和同学,广元仅有白汉山、苏见龙、张汉卿、李桃等(特别值得提到的是,1932年秋曾一度来校任教的英语教师傅晓荩,又名傅钟,离校后即加入红军。解放后,1955年首批被授予上将军衔);首届学生,据查有苏廷钺、余子云、雷世煦、欧文麟、何大模、边德辉、周大祥、苏家骏等。

民国二十二年(1933),红军入川,时任教育局长兼校长彭鑫弃职外逃,致使学校停办。民国二十六年(1937),县内热心教育人士呈请县政府恢复县立初级中学,后奉省府令改办为“广元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校址设在老城北街旧考棚),内附设初中部,简称“简师附中”。民国二十八年(1939),因日寇空袭紧急,简师校迁往大石场三圣宫。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简师附中”开始招生,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共招收4个初中班,计有学生200余人。其中,初三班(即初四五级春季班)及初四班(即初四六级春季班)尚未毕业,便纳入后来在下西坝新创办的“广元县立中学”。

二、县立完全中学的兴建(1943—1949)

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大部分省区纷纷沦陷,沦陷区众多百姓相继涌入四川,尤其广元,地处川北边陲,又扼川陕公路之要冲,更是北方来川人士云集之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私立太华初级中学校”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由陕西宁强迁来广元的。自太华中学迁来广元后,广元地区每年的初中毕业生急剧增加,且毕业后又渴求能就地升人高中。但是,当时包括广元在内的川北地区许多县城均无一所完全中学。

民国三十一年(1942),时任广元县长罗崇礼及不少地方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在广元县兴建一所完全中学。是年十一月,广元县立中学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县长罗崇礼亲兼主任委员,王世勋任副主任委员,伍幼渠任委员兼总务组组长,张汉卿任委员兼总务组副组长,张梓厚任委员兼设计组组长,雷世煦任委员兼设计组副组长,权章夷、樊伯强、苏见龙、周读三、侯字初等任委员。筹委会成立后,经过半年多的积极筹备,学校终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八月正式建成并招生。自此,广元县首所完全中学便告诞生,校名为“广元县立中学校”。

广元县中建校初期,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校址只好选定在当年西北制造厂在下西坝遗弃的两列旧厂房处(今下西坝火车站东南部),并以此作为学生宿舍。在此基础上,又另建有教室4幢、礼堂一座及部分办公生活用房等。这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了。

学校开办的第一学期,招收班次不多,除接纳由“广师附中”转来的两个初中班(初三班及初四班)外,另新招收初中班(初五班)及高中班(高一班)各一个,共计仅4个班,学生约300多人。继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达到在校10个班(4个高中班、6个初中班)的规模,学生近600人;学生来源,除本地外,远及昭化、旺苍、苍溪、剑阁、青川、南江等县;教职工也由初期的20多人增至40多人。

广元县立中学自民国三十二年(1943)创立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十二月广元解放,由于正值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办学条件一直较差,校园环境也极不平静。除经费严重不足外,还常受伪县党团部干扰,进而导致校长频繁更迭,教职工动荡不休,学生流失严重。首任校长一中国民盟爱国人士冯明先,本十分热爱教育事业,在学校新创时期一直勤奋工作,积极推进学校发展。但是,仅任职三年,便不堪各方压力,几次向省教厅请求辞职。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春,无奈广元县政府只好请王世勋先生代理校长;一学期后,又请毛子丰先生代任。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春,省教厅才正式委任徐正衡先生为校长。可是,徐任职仅一学期,又弃职离校。之后,又相继由徐宗瑜、伍幼渠代理校长,直至广元解放。学生流失,更是量大惊人。如民国三十七年(1948),当时在校10个班级,招收及转人学生原近600人,但后来实际就读和待毕业的尚不足300人,几乎流失一半有余。

不过,该时期学校的教学管理尚属正规,各年级的课程开设也较齐全。譬如:高一年级开设的课目多达14门,含公民、国文、英语、三角、几何、代数、生物、历史、地理、图画、音乐、劳作、军训及体育;学生操行成绩的评定标准所含内容也较广泛,包括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和平、礼节、服从、勤俭、整洁、助人、学问、有恒等诸方面。同时,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也是比较严格的。

三、解放后对旧县中的改造及其发展 (1950—1965)

194912月,广元解放。广元解放后,人民政府本着“维持现状,继续开学”、“宁慢勿乱,稳步前进”的方针,有计划地接收、改造旧学校。19502月,广元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广元私立太华初级中学校”、“广元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注:该校于民国三十七年二月由广元县立中学校女子班分出创办而成,校址在老城北街旧考棚内,与太华中学一墙之隔)与“广元县立中学校”合并,统名“广元县立中学”(注:19513月起,更名为“广元中学校”;19533月起,再度更名为“四川省广元中学校”),并于同年3月正式招生开学。校址设在老城北街旧考棚内(原太华中学及女子中学所在地)。时任校长吴心潜。一学期后又由吴赓扬任校长。

新广中开办初期,因值广元刚解放不久,招生来源比较困难。19503月首期招生,虽然共招收9个班(含高中各年级3个班及初中各年级6个班),但学生总数仅百余人,尤其高中部3个班级,共计还不足30人。加之那时抗美援朝报考军事院校部分学生又中途离校,进而导致高中部各班人数更为稀少,甚至个别班仅有3人。正因如此,故于1952年春,川北行政公署决定,将广中初招的几个高中班纳入阆中中学合办。除学生全部转去外,一部分教师也同时前往。

1952年春,为迎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广元县人民政府报请川北行署获准并拨专款20亿元(旧币),在距老城5华里之东坝陈家坪兴建广元中学新舍(即今广中所在处),校园占地近140亩。1953年夏,新校舍首批主体工程建成,建筑面积为6740平方米。其中,含教学楼8(32间教室,304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2(可供900多人住宿,2234平方米)、学生食堂一幢(710平方米)及其他一些生活用房等(756平方米)1955年初,省教厅拨2万元,又修建办公楼l幢,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至此,一所占地广阔、教学建筑完整、教学设施比较配套的崭新的广元中学便屹立在川北重镇广元城郊。为加强学校领导,1954年,王正发被调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的结果,也是广元中学进入新发展期的开始。

自新广中建成后,名声远扬,很快吸引了四方许多前来就读的学生,除本县各区乡外,还远及剑阁、青川、旺苍、昭化、北川、平武、江油、梓潼、甘肃碧口及陕西宁强等县区。在校班级,由解放初的几个急剧增至十几个、二十几个;学生及教职工人数,也大幅度增长。文革前,一度曾达到在校教学班24个、学生1200多人、教职工70余人的规模。此间,实可谓广中自建校以来出现的第一个蓬勃时期。那时,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不论从学校规模、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或教学质量上看,在川北一带都是享有盛名的。仅十几年的时间,便为各类高校输送了许多优秀学生,也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今天,这批校友有的已成为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有的已成为白发苍苍的学者、教授、总工程师,有的则一直长期战斗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

四、“文革"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冲击(1966—1977)

1966年“516通知后,举国上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7月初,我校与原广元县各中学教师到绵阳参加统一“集训”,搞所谓的划类、批斗、整专案材料等。8月下旬,“集训”结束,教师返校,广元中学成立“文革”委员会,由昝天恩任主任。“文革”的第一年,根据上级指示,虽然仍继续招生(招收高、初中六九级各三个班)。但新生人校不久,便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大串联、闹革命,师生中陆续成立了一些群众组织,部分干部和群众无辜被揪斗。此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实际上已不复存在,领导班子几乎瘫痪,学生也大量流失。

1967年,所谓的“上海二月风暴”后,学校进入全面停课,“造反组织”进行“夺权”,学生开始介入社会上的“文攻武卫”,教师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旗号下,组织学习,搞“大批判”,直至年底。本年度,学校招生停止。

1968年初,按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搞了一个月左右的“复课闹革命”,后因武斗不断升级而被迫中止。其间,我校高六八级学生何绍德、尹昌足等,还在武斗中不幸丧生;物理教师彭镇墀也在“极左”思潮统治的混乱局面下被错抓、错判、错杀。继后,工宣队、贫宣队、军宣队相继进驻学校。下半年,武斗基本停止,但学校秩序混乱,学生仍无法上课。本年度,学校招生工作再度停顿。

1969年初,广元中学斗批改领导小组成立,由彭钺任组长。9月份,学校恢复招生,共招收8个初中班,按部队编制,整个年级(71)为一个排。由于是秋季招生,故名“秋季排”。至此,中断了两年的学校招生工作总算又恢复了。但是,在当时的境况下,上课尚不正常,学生动荡也较大,校内经常搞“大批判”。同时,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开始动员广大青年学生上山下乡。

1970年,2月份,学校又招收了6个初中班(72),仍按部队编制,名“春季排”。9月份,经绵阳地革委批准,广元中学革委会正式成立,由彭钺任主任,孙建才、昝天恩任副主任。此后,学校工作始纳入校革委会领导之下(19736月,增补杨映洲为革委会副主任;19777月,又增补陈昌华、王尔孝为革委会副主任)。自1972年起,学校恢复招收高中,学制二年。但是,此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复课闹革命”、“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还要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等思想的指导下,“一批两清”、“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教改始终处于动荡不定、无所适从的境况。时而缩短学制,时而又废除招生考试制度;时而开展“教育学大寨”、学“朝阳经验”,时而又搞“开门办学”,搞“两办”、“两挂”。

总之,自1966年“文革”开始到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十年动乱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冲击真可谓是灾难性的。学校领导被揪斗,无权无职,靠边站;不少教师被打为“牛鬼蛇神”,无资格上课,长期接受劳动改造;学生学习不安心,有的惶惶不可终日,有的则擅自离校不归;正当的传授知识,被视为“只专不红”、“白专”、“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等。好端端的一个校园育人环境,完全变成了“阶级斗争”的场所。“四人帮’’被粉碎后,情况虽大有好转,但学校元气大伤,师生心有余悸,教育要复苏、要发展,步履是何等艰难!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的振兴 (1978—1984)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有如春雷一般震憾着祖国大地,她不仅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讨论和解决了许多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而且也为教育的振兴指明了方向。

广元中学正是在这股强劲的春风吹拂下,拨乱反正,健全领导班子,完善职能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强化内部管理,恢复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迅速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僻康发展的道路。

首先,中共广元县委转发了中共绵阳地委关于改变中学领导体制和职称的通知。撤销了原广元中学革委会的建制,任命了新的学校领导班子,由孙正耀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刘万年、昝天恩、王尔孝、张光贵任副校长。不久,又相继恢复或健全了党支部、校工会、团委会、学生会等组织。为了强化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还专门设立了政教处。学校领导体制,明确提出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办学宗旨,提出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迅速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作贡献为出发点,要树立教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以实现学校工作重点的真正转移。教学管理,提出教师必须做到“五到位”、“六认真”,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关怀学生成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严格依据教学大纲,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双基”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上好“观摩课”、“研究课”,做好“老带新”;教务部门要尽快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制度,逐步建立教师教学档案。对学生要求,提出必须认真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十条规定,以“三好”为准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自1978年起,在国家恢复大专院校及中专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政策带动下,我校也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招生规模基本保持在每年8—10个班的水平,并以招收高中生为主。在师资配备上,也不断补充了不少新鲜血液,从外校调来许多骨干教师。同时,还大大加强了实验室、图书室等的建设。

总之,为了彻底肃清十年动乱在教育战线留下的余毒,为了重新振兴教育、振兴广元中学,广大师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使广元中学又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自国家恢复大专院校及中专学校招生考试后的短短几年内,我校就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合格生。其间,广元中学还被定为绵阳地区重点中学。

六、建市以来学校的腾飞 (1985—1999)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广元县的行政建制,设立广元市(地级)

广元建市后,随着城市建设、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镇人口的大幅增长,广元的教育事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作为原广元县的一所老高完中,越来越面临着生源过剩的巨大压力,即使按原来每年固定招收8个班的规模招生,也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就学的需求。加之老广中原有的校舍使用年代久远(均为五十年代初所修建),多系危房;还有大部分教学设施也多已陈旧、落后,故学校亟待彻底全面改造。

建市以来,在广元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经过学校几任领导及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在改造校园环境、更新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诸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尤其进入90年代,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更是突飞猛进,面目全新。

在改造校园环境方面,对原有的危房进行了全面拆除,并在此基础了重新兴建教学楼2幢、办公实验综合楼l幢、学生宿舍楼3幢、教工宿舍楼5幢、食堂兼礼堂等工程;同时,对房前路旁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使整个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在更新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建成了省内一流的生物标本陈列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电教室、校园计算机网络、音乐室、美术室等,使教学手段日趋科学化、现代化。

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为贯彻执行并具体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相继提出了“德育首位,教学中心,后勤先行”的办学原则;“立志成才,勤学多能”的校训;“四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健身,学会办事)的育人目标;“尊重、信任、关心、坦诚’’的知识分子工作要诀;“勤政、廉洁、务实、创新”的干部工作准则等一系列办学策略。同时,在办学方向和模式上,提出“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努力促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既重点立足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合格生源,又积极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的设想和思路。

七、创重以后迎接新的挑战 (2000—现在)

2005年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后,学校高位起步,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坚守了办学思想,充实了时代内涵,壮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尤其是13年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以来,以“凝心聚力,精细管理,内强质量,外塑形象,矢志不渝,振兴广中”为工作思路,以“三高”(高起点思考,高效率运作,高品味展示)、“四实”(踏实、扎实、稳实、坚实)、“九意识”(在思想作风方面有大局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在工作作风方面有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精细意识,在生活作风方面有勤俭意识、廉洁意识、谨慎意识)为工作要求,以“坚守广中是你一生的骄傲”为工作信念,从而让全体广中人有尊严感地活着,有成就感地工作,有幸福感地生活。

学校注重教职工队伍建设,注意工作细节,加强专业素养,积极树立队伍榜样,大唱正气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学生尊师爱校教育、励志理想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四大工作。实行全员德育工作机制,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在教学上,规范年级管理,强化教学常规,重视教学质量,并建立教学目标管控,完善激励评价机制。重视教研兴校,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工作,强力推进学科教研,加大“同构异课”、公开课与推门听课力度,下大力气开展教师培训。学校长期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生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精心设计各类活动,充分发挥育人功效。学校一如既往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广泛参与的读书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校园生机蓬勃,彰显了“活动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