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陵江畔凤凰山下,有这样一所学府,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为国育才九十载;有这样一群教师,以潜心儒业为理想,见素抱朴一春秋。他们是广元中学的一份子,师承一脉,代代相继;他们是广元人民的一份子,扎根大地,矢志不渝。

百合初开,浅夏初来。在广元中学90周年华诞到来之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第三次走访广元中学,采撷众多优秀教师中20位名师的故事,向大家揭开近些年广元中学业绩腾飞、走向卓越的谜底。

他们中有带领学生快乐学习的“发光女神”敖熙如,不做学生的“看户”要做学生的“导演”的“扯哥”胡泽泉,以真情教书、以真心育人的“段子手”老蒲,“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文贤章,以心换心做学生的“领头羊”的庞婷,简单相信向前冲的“硬核”老师刘云英……这20位一线教师的缩影,折射出广元中学深耕教育的初心和坚守。

优质的学校与优秀的教师互相成就,广中教师潜心儒业、见素抱朴的教育情怀离不开广元中学转型提质、研修强校发展思路的涵养。近年来,广元中学在“转型提质、研修强校”的发展思路指引下,学校管理真抓实干,三支队伍开拓进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在参考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2014年至今,重本上线人数从128人飙升到615人;本科上线人数从1050人上升到1872人。600分以上特优生人数连年全市第一。小英才班重本上线率100%。走出了张俊、付翔永、杨蝉、张艺、王松、刘家材、王俊杰、李玥等状元之才、清北之杰。上百人次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学校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校园”“市直属学校高考质量先进集体”“高中教育质量考核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凯风自南,沐晖四方。为师一日,山高水长。这20位名师的故事只是众多广中教师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感人故事未完待续,广中砥砺前行的壮丽诗篇仍将谱写,让我们期待下一个精彩。

【人物名片】

陈玲,201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广元中学优秀生物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曾获得广元市教学大比武课堂教学一等奖,微课二等奖,带两届毕业班均被评为广元市高考取得显著成绩的生物学科教师,多次指导学生在广元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学生都叫她“小陈陈”,和她人一样可爱的名字。一袭长裙,说话轻声细语,站在学生中间,宛如一位邻家小姐姐,清新而温柔。

她叫陈玲,广元中学生物老师。看上去娇小可爱,却满载无穷能量。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小陈陈特别喜欢杨绛先生这句话,一直将它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来激励自己,也用来引导教育学生。

苦心钻研  由恐慌忐忑到自信从容

201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陈玲,走进广元中学。师出名门,她被寄予很大的希望,压力感也油然而生。

那年,她刚23岁。年轻青涩。对教材不熟悉,对学生水平也不熟悉,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初入教坛的她,内心常感恐慌忐忑,“与其负重前行,不如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在一番“整理”后,陈玲迸发出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备课、改作业、找同学交流谈心,每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

遇到不懂或处理不好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然后自己再“咀嚼消化”。聪慧如她,通过学他人,自己钻研,很快从一名“学生”转换为一名“老师”。年轻有活力的她,也很快成为学生喜欢的“小陈陈”。

2015年,陈玲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高考成绩突出,9月开学时,她被安排带小英才班。

“小英才班,集中了一批学习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位老师都非常珍惜。”从教一般的学生到教最好的学生,面临教学对象的转变,陈玲再一次出发,她又开始了重新的调整和学习。有了前一届的经验,她变得自信从容,大胆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高考中,近半数的学生在满分90分的生物学科中,拿到了80分以上的高分。

动静结合 与学生同频共振

“生物常被人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但生物的本质还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陈玲除了紧密联系生活,让课堂活起来之外,还不忘放下“身段”,与学生“同频共振”,删繁就简,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一对双眼皮的夫妻,却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酿酒时要用酵母菌进行发酵,蒸馒头发面时用的也是酵母菌,怎么馒头就没有酒味呢?”……

在遇到比较抽象的问题时,除借用形式多样的动画、视频去讲解外,她还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解释抽象的生物概念,最终化难为易。“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既能有效地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生物课学习,常有大量细节知识点,让学生“头痛”不已。针对常被忽略的细节,陈玲的做法是,毫不吝啬地腾出大把课堂时间,让学生“静”下来。“认真去看、仔细去想。”待大家静下来阅读思考后,她又让课堂“动”起来。抛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再让有了统一答案的小组来展示自己的成果。若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畅所欲言,“有时还会有相互的争论,一来一去,答案慢慢就明了了”。小组有竞争,个人才能也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和认可,同时还能暴露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弥补。

一静一动,动静相宜。“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中,陈玲从不按套路出牌,古灵精怪的她,也常鼓励学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以心对心  收获惊喜表白

2015年,陈玲的人生迎来丰收,也迎来喜事。她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高考成绩突出,让她倍感兴奋。同年国庆期间,她和相恋多年的男友,走进婚姻的殿堂,让她倍感幸福。

时隔多年,她还深深地记得在那场婚礼上,她收到的“最浪漫”的礼物。

“婚礼进行中,主持人说有一个惊喜要送给我们,当时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心里有些期待,也有些忐忑。”说罢,大屏幕上闪现出了一张张熟悉而可爱的面孔,“小陈陈,新婚愉快!”“要一直幸福,小陈陈。”“我们永远爱你”……一句句深情温暖的祝福,越过屏幕,直入心怀。

原来,那是她所带的第一届学生给她录的视频,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她的喜爱和祝福。

猝不及防的温情画面,让陈玲热泪喷涌而出。多年以后,说起这件事情,陈玲的嘴角微微上扬,眼眶仍不禁湿润。

这样的感动,在后来与学生的相处中越来越多。怀孕时学生送的祝福卡片、生病时学生放在桌上的药……陈玲说,孩子们比她想象的更懂事,而这对老师,同样是一种激励。

有人曾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守望一份美好的教育理想,拥有一份无法衡量的快乐。“小陈陈”的教书育人之路,便是如此。